服中药期间一般都有忌口要求。从中医的角度看,辨证施治、对症下药主要是针对疾病的病因,而忌口则针对影响疾病及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。中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的,讲究整体性。忌口不能一概而论,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忌口食物。
以疾病的中医性质为根据
如果所患疾病从中医角度来看,属热性疾病,而且是实证,就应该忌食热性食品及刺激性食品。
如以发热、咽喉疼痛为主要表现热性疾病,就应尽量少食或不食油炸食物、辛辣食物、酒类饮料;如用“温中”药物治疗寒性疾病时,应忌食生冷食物;如患的是食滞症、胃肠道炎症,就应该注意忌食高脂肪、高蛋白、油腻不易消化及辛辣刺激的食物;如患过敏性哮喘、皮炎等疾病的患者,应忌食含有异性蛋白的“发物”,避免加重过敏,如牛、羊、鱼、蟹、虾等食物。
以药物性质为根据
在服用人参、党参期间,应该忌食萝卜、绿豆,因为人参大补元气,生津安神,而萝卜则具有消食、化痰、通气的功效,一补一破,萝卜会抵消人参的滋补作用;进食鹿茸、海龙、海马、冬虫夏草、燕窝等滋补品时,应忌食油腻(如肥肉、煎炸品、某些乳制品等)、滑肠泻下(如含有大黄、番泻叶等成分的药物)、发酵产气(如甜食等)之物,以免影响机体对这些药物的吸收与发挥作用。
中药忌口的理论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充实和丰富起来的,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,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。但是,忌口也不是绝对的,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医师,结合各人的病情、体质、所用药以及个体对食物的敏感性加以综合考虑,酌情掌握。
医生说的“清淡饮食”到底是什么?
“孩子发烧了,这两天清淡饮食”、 “孩子吃的太过油腻,需要清淡饮食”......家长们经常能听到医生告知孩子需要“清淡饮食”,有的家长认为清淡饮食是给孩子吃稀粥、烂面条、咸菜,有的家长是不给孩子吃肉、蛋和奶,有的家长就用清水煮菜给孩子吃......那什么才是“清淡饮食”呢?
一、何谓“清淡饮食”
在《辞海》中,“清”表示水的清澈,“淡”则表示浅、薄,形容味道淡而无味。因此,清淡原指的是味道淡,即调味清淡,而非食物种类的单一。
在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 年版)》中也提到平衡膳食准则的八条原则,第一条便是“食物多样,合理搭配”。
真正的“清淡饮食”是建立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,合理搭配营养,是低盐、低脂、低胆固醇、低精制糖、低辛辣刺激的健康饮食,并非素食,也绝非无盐、无油脂、无糖的饮食。
二、为何需要“清淡饮食”
中医认为“正气存内、邪不可干”,也就是说人的体质越强,正气充足,就越不容易患病。当有病邪侵犯孩子的身体时,或孩子肠胃功能弱时,进食辛辣、油腻、高热量的饭菜就等于给要“行军打仗”的“正气”增加了“负重”,导致正气逐渐衰弱。
因此,将饭菜原本厚重的调味减少、适当减少热量的摄入,以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,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。然而不能因此减少正常的食物种类摄入,甚至当听到“清淡饮食”,就只给孩子喝粥、吃清水煮菜、吃咸菜。试想当孩子的免疫系统和病毒“交战”之时,反而撤下“粮草、兵器”,没有充足的后勤补给,怎能不打败仗呢?
三、如何做到“清淡饮食”
我国古人早在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中就记载了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的说法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 年版)》中也提到儿童需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包括:谷类、蔬菜、水果、肉类、蛋类、豆类、奶类、水、油盐及坚果,并提到烹调菜肴宜采用蒸、煮、煨、炖等方式,尽量少用油炸、烤、煎等方式。同时提到“少盐少油,控制糖分”的原则,如学龄儿童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,每天摄入食用油25g——30g,糖分摄入最好控制在25g以下。由此可见,低盐、低油脂、低糖是清淡饮食的基础,而丰富的膳食结构、合理的烹调手法才是保证清淡饮食的关键。
清淡饮食具有普遍性,对2岁以上的儿童均适用。当然,特定情况也需灵活调整。比如常户外运动的孩子,可以膳食中适量增加蛋白质和热量的摄入。夏季多汗,需要补充水和盐分,饮食就可以适量添加盐。如临海或盆地等气候潮湿的地区,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可适量增添辛辣等。对于意志力不强、挑食严重的孩子,也不可一味追求调味的“清淡”,而忽视了孩子的食欲,若是淡化了食欲,造成了营养不良,那反而得不偿失。希望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“清淡饮食”,远离疾病,茁壮成长!